跳到主要內容

名利雙收(寫作金榜) / 高中生線上寫作 / 中學生網站100第二梯次心得比賽優選作品

學校名稱:國立中壢高中

年  級:二年級

班  級:201

名  次: 第一名 (特優)

作  者:鄭念茲

參賽標題:千江有水千江月--鄉與我

書籍ISBN:9570800437

中文書名:千江有水千江月

書籍作者:蕭麗紅

出版單位:聯經

出版年月:1981年6月

版  次:再版

 

一、相關書訊:

蕭麗紅女士的作品並不多,卻讓人不得不注意她的存在。尤其是奪得1980年聯合報長篇小說首獎的《千江有水千江月》,更成為眾家評論的焦點。文本中生動的夾雜普通話和閩南語,呈現出豐富的民間習俗,以及完整的大家庭生活面貌,讓人多由傳統與鄉土結合的角度切入,視為讚揚傳統文化、融合鄉土之美的文學佳作。但在別具有台灣本土風貌的獨特篇章裡,作者細膩的刻畫出女性的處境與內心,讓讀者似乎發現了熟悉的身影──看見環繞身旁的母親一代的影子,如此的貼近、真實……

 

二、內容摘錄:

這漁塘月色,一水一月,千江即是千月──再看遠方、近處,各各漁家草寮掛出來的燈火,隱約銜散在涼冽的夜空,點綴得這天地如此動容、壯觀!p.31

 

讀書的目的,為了要與好的東西見面:好事、好情、好人、好物。p.107

 

我要讓自己生命的樹,長得完好、茂盛,來回報至親之人。p.113

 

死是這一世為人,再不得相見──而生是只要一息尚存,則無論怎樣的長夜漫漫路迢迢,總會再找著回來。p.130

 

天生萬物,原有它的壽元,人則只能活十年。後來猴子,狗啊,牛的等等,看人可憐,才各捐出十歲給人添上……這以後,十歲以上的人,再難見著人原先的真性情……p.137

 

三、我的觀點:

雖然,在家不時會聽見簡單的閩南語對話,但剛開始讀《千江有水千江月》時,我仍相當不適應書中閩南語、國語交織的內文。所以,我常常捧著書,追著爸媽及家中長輩詢問不了解的地方,漸漸才習得「自行」閱讀此書的能力。

 

慢慢地,我得知書中主要的內容,在於描繪女主角──貞觀的成長歷程,從童年、求學、返鄉到北上工作,在在流露出對鄉土的眷戀。作品中貞觀與大信兩人的情感變化,以及對母親、二姨、四妗(舅媽)、大妗等女性長輩的刻畫描摹,皆完整地呈現出女性曲折、複雜的心境與思維。尤其是心思細膩的貞觀,她總能從自身周遭的平凡事物和傳統習俗中,體會出與眾不同的感受與深切啟發,不僅令我十分佩服,更不斷被其中的內容深深吸引。

 

或許同樣生長於大家庭,我也是個注重家族和傳統的人,對於鄉間人家處處謹守規矩的樸實與彼此濃濃的人情味,更能產生一股莫名的熟悉感。正如書中描述,用餐時雖然菜餚無異,卻要「男女分桌,大小別椅」;七夕的湯圓要捏出凹陷,以盛接織女的眼淚;大宴後忙著打包「菜尾」,不只為其滋味,更為不願太快與喜氣告別;當金爐中的紙錢即將化過的一瞬間,長輩總會拿起一杯水酒,沿外圍圓圓灑下,口中唸道「沿得圓,才會賺大錢!」……這些富有涵意的傳統,都是我成長的記憶。再加上閩南語饒富鄉土的描述,對我而言,又更加親切、傳神了。

 

然而,書中令我感觸最深刻的片段,卻是貞觀中學畢業後返鄉的情景。

 

近兩年,到高雄時都來去匆匆,因此許久不曾享受到以往一到高雄,就鑽入外公舒適的轎車內,並投身外公、外婆懷抱的幸福感。這次暑假,南下到達高雄時,車門一開,我如常默默地步下巴士,竟意外地見到滿臉笑容的外婆在車外等著我們;接著車頭燈亮起,發現外公的車子正在歡迎我的到來,我才確定,我「真的」回到高雄了!欣喜如狂的我鑽進車內,前座依然是喚著我乳名的外公;環視周遭,車內的擺設依舊那麼熟悉,仔細看纔發現稍微有點塵垢,卻絲毫沒有陌生感,彷彿我上個月才坐過這部車呢……

 

就像貞觀赴外求學歸鄉時的心情,她感覺前一天大夥兒仍在一起,還在巷口分手,說過一聲再見,今天,就又碰面了!她好似未曾離家!

 

我恍然大悟!為什麼人們離鄉背井、歷盡滄桑,卻步曾忘懷故鄉的一草一木,腦海中家鄉的一切永遠那般清晰可見?這是因為人們會任由苦悶、憂愁,隨時間的巨流沖刷、消逝,並留下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,而這些美好的記憶,多半來自於家人、來自於親愛的故鄉阿!

 

於是,我懷念起從前那些與表哥、表姊們共渡的快樂時光,白天同桌吃飯,晚上通舖酣眠,總是無憂無慮地打鬧嬉戲。如今大家年歲漸長,各奔西東,或負笈求學,或勞碌奔波,久久方能重聚一次,見面時難免有些感傷;尤其是住在北部,不能常回去的我,對家鄉更是有著不能言喻的無限思念。

 

但是,正如貞觀所言,我何曾離開過?真正的我,還留在這個家、這塊地,心神更是倚賴在此處沒跟去──我一直都在啊!而縱使日後他鄉各異縣,輾轉不可見,「千江有水千江月,萬里無雲萬里天」,只要引頸仰盼夜空,彼此當下所凝望的,不正是同一輪又大又圓玉盤嗎?看的是同一輪月亮,心,也就是連在一起的啊!

 

人的一生,終究要離開自己的故鄉,對土地的眷戀想必也是不會斷的。但是,我想我想我終於稍微了解先人「但願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」的意境了。畢竟,千山萬水,永永遠遠都沐浴在同一泓溫和輕柔的月光下啊!

 

四、討論議題:

誠如書中所言:「故鄉即是這樣,即使叫不出對方名字,到底清楚:你是哪鄰哪里、哪姓哪家的兒子、女兒!」你有過這種感覺嗎?若有,它是為你帶來安全感還是不便?如果沒有,為何現在體會不到如此的人情味呢?

 

消息公佈欄

編號時間標題發佈點閱
跳至網頁頂部